白露过后,空气中的凉意更浓了一些。
9月8日清晨,隆德县张程乡赵北孝村53岁的车彦清弓着腰为牲口添料,瘦弱的身上挂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衬衫,在晨光中显得更加单薄。妻子李国花在厨房忙碌着,为一家十多口准备早餐。夫妻俩忙碌的一天就此开启。
十四年前,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改变了这个普通家庭的生活轨迹。车彦清的三弟猝然离世,弟媳改嫁,留下三个年幼的女儿。最大的刚会记事,老二蹒跚学步,最小的尚在襁褓中嗷嗷待哺。
车彦清与远在新疆的二弟通了电话,电话里,二弟建议哥俩分开抚养三个孩子。车彦清看着依偎在炕角的侄女,久久沉默,孩子们依依不舍的画面像电影快放般在他的脑海中闪过。
“三个娃娃都留下吧,她们再不能分开了!”李国花憔悴但坚定的声音把车彦清拉回现实。
就这样,车彦清和妻子除了要照顾自己的四个子女和父母外,又添了三张要吃饭的嘴。十多口人的生计,压在了这个身躯并不强壮的农民肩上。“每天天不亮就下地,晚上回来还要喂牲口。”李国花说,“农闲时节,我俩都会抓住每一个打工的机会,只为多赚几分辛苦钱。”
在这个家里,虽然生活艰苦,但每个成员的心里都是甜甜的。
每次外出回家,车彦清缝缝补补的衣服兜里总是满满当当的。“小时候最期盼的事,就是爸爸回家。”三侄女车晓妹满心欢喜地说。每次赶集回家,车彦清都会给孩子们带好吃头,车晓妹最小分得最多。
新三年旧三年,缝缝补补又三年。在孩子们的记忆里车彦清很少给自己买新衣服,却从没让他们受过委屈,每年开学孩子们都会穿着新衣服去学校。“我爸爸话不多,只会默默付出。他像一座大山撑起了我们这个十多口人的家庭。”三侄女车晓花眼含泪花说,“有一件外套他穿了四五年都舍不得换,说等我上大学了他买新衣服庆祝。”
苦了大半辈子的车彦清,总想着让孩子们能够好好读书,出人头地。
有一年春季开学前夕,赵北孝村盖上了一层厚厚的雪被。一天夜里,李国花发现丈夫蹲在房门口拿着手电筒修补大侄女的书包。针脚密密匝匝地缝了三层,他呵着冻红的手喃喃地说:“咱们这辈人吃了没文化的亏,可不能让孩子们再走老路。只要他们肯读书,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。”他的声音很轻,却像院子的积雪一样沉甸甸。
儿媳妇马哈曼嫁到这个家之前,很难想象那样瘦弱的身躯如何撑起十多口之家的重担。“记得有一次,家里一头牛突然发病,公公牵着牛往乡兽医站赶。”马哈曼回忆道,“一路上牛几次受惊乱窜,都被他死死拽住。我看到他咬紧牙关,胳膊上青筋暴起,整个人都被牛带得踉踉跄跄,却始终没有松手。”
马哈曼说,最让她感动的是公公对家人的细心。“虽然他整天忙里忙外,却总能注意到每个人的需要。总会叮嘱婆婆多帮我带孩子,让我多休息;小姑子学习到深夜,他总会等着大家都休息了才熄灯。”马哈曼细述着公公的细心,“公公话不多,但他用行动告诉我们:担当不在于身材高大,而在于心甘情愿地为家人付出。”
十四年光阴荏苒,车彦清夫妻俩用朴实与担当为孩子们耕耘出一片希望的田野。如今,大侄女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幸福家庭;二侄女从隆德县职业技术学校老年护理专业毕业;三侄女在张程中学读书,每周车彦清都会按时接送三侄女和小女儿上学;两个孙子跟前跟后喊着爷爷。
这些年,在党和国家政策帮助下,车彦清一家种了40亩地,养了12头牛、50只羊,日子越来越红火。七个孩子亲如手足、相互扶持,其乐融融。
“每次看到他在地里干活,瘦弱的身影几乎被玉米秆淹没,我就忍不住感慨:这么单薄的身子,是怎么扛起这么一大家子的担子的?”赵北孝村党支部书记马具明说,“但就是这样一个人,十四年来从未主动向政府张过嘴,全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养活一大家子。”
让马具明敬佩的不仅是车彦清对家庭的担当,还有他对乡邻的热心。村里谁家有红白喜事,他总是第一个到场帮忙;谁家遇到难处,他都会伸出援手;他还是村里的政策宣传员,经常给村民讲解党的惠民政策。
车彦清一家的故事在村里乃至全乡都传为美谈。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是乡风文明的标杆。
“亲爹也不过如此。”面对乡亲们的赞誉,车彦清搓着布满老茧的手,憨厚地笑了笑,“只要孩子们过得好,大家和和睦睦过日子,我干啥都值得。”
朴实的话语,道出的却是一个农民不平凡的坚守。十四年,五千多个日夜,车彦清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责任与担当。他也先后被推选为固原市“宁夏好人”候选人和“中国好人榜”候选人。(记者 陈佳文 王旭东 王沛 毛文文)